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Not-Invented-Here Syndrome] 本位主意(非我發明症候群)

有些方案相較之下較可行,為何不採用?

在新的團隊加入或者跨團隊溝通時,有時我們會發現幾個現象:
(一).人們會覺得:自己創造的最好,其它一切都是不好的。
(二).明明經過討論後,要執行的是團隊討論後的恴見,但執行者還是走向自己規劃的,因為當事人認為:自己的答案在重要性和可行性上,還是壓倒性地勝過其他人的回答。
從社會層面上,NIH症候群會造成嚴重的影響,聰明的方案不被接受,團隊會在迴旋中,仔細探討,原因只是來自於不同文化與背景和信任。

但在許多的專案經驗與團隊合作中,成員的專案的討論和產品研發的角度有時出發點是不同的,也有些觀點是衝擊到 "code reuse good -- reinventing wheel bad.",其指的是「世界級的團隊不應依賴其他團隊或公司的研發,如果涉及自己產品的核心,就應該自行設計,如此一來可以減少依賴性並確保最高品質」(... "Find the dependencies -- and eliminate them.' They'll never go for something with so many dependencies."...If it's a core business function -- do it yourself, no matter what.)。保有我們的核心價值,但不一直固守,也提醒不要重度外包。


參考資料


  1. 非我所創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9E%E6%88%91%E6%89%80%E5%89%B5
  2. http://www.joelonsoftware.com/articles/fog0000000007.html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bloodletting effect] 放血效應

對於愚昧的事件為何會感到無感?

在生活中,會聽到朋友或家人提及,為何有些事件(政策)的錯誤,家人主管們為什麼會無感呢?或者他們知道為何不處理呢?等相關的議題。

其實人類的心理很特別,不會因為一個理論(事件、政策)被證明錯誤而揚棄它只會在更好的選擇出現時才會放棄它,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時機Timing,也有一種說法叫「放血效應bloodletting effect
例如:為何主管知道有一個方案的決策有問題,還繼續往前走?原因是因為在眼前沒有其他的選擇,這就是典型的放血效應。

另外,要記得:我們善於創造理論,而非承認自己的愚昧!!!(簡單的說就是台階)



參考資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oodletting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Primary and Recency Effect] 首因效應和時近效應

為何第一印象很重要?

在多項目且項目間又有序列關係時,序列位置效果(serial position effect)是常被引用的研究典範。序列位置效果的研究(有關記憶的實驗),在同時或序列呈現記憶刺激材料的情形下,讓受試者記憶一系列項目,然後自由回憶。Primary effect與Recency effect屬序列效應。

注意到在洽談新職、初入新團體、或約會相親時都會努力地讓人留下好印象
這種現象反映出大眾公認的看法"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格外重要的,並且有持久的影響力。而在日常生活中,也顯得格外的重要。
在序列位置效果中,讓我有感的是,處於中間位置印象的較吃虧,所以生活與競爭的場域中,若受序列關係而影響,處於中間位置的印象,需要一些策略來突顯。




Primary effect
(Psychology) Psychol the process whereby the first few items on a list are learnt more rapidly than the middle items.
學習一連串的教材(如排列名次的榜單)之後,如採自由回憶的方式測其記憶時,排列在最前的項目較之排在中間的項目容易記憶。這現象稱之為首因效應。
通常被解釋為來自於長期記憶系統的保存。

Low of primary 
首因律,解釋序列學習的原則之一。在序列學習活動中(如按順序記憶名單),開始時最先的活動較易學得,而且在學過之後也比較不易遺忘。

Recency effect
(Psychology) Psychol the phenomenon that when people are asked to recall in any order the items on a list, those that come at the end of the list are more likely to be recalled than the others.
1.在記憶實驗中,當呈現包含若干項目而具有前後順序特徵時,受試者往往對最後出現的項目記憶深刻,而且事後的回憶也最容易。
2.在對於印象形成或態度改變的研究中發現,最後所呈現的資料,比先前所呈現的資料較能影響印象形成或態度的改變。

Low of recency 
近因律,解釋序列學習的原則之一。在序列學習活動中(如按順序記憶名單),最後的學習活動較易學得,而且學過之後較不易遺忘。


參考資料
  1. 張春興(主編)(民1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2.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5%88%9D%E4%BD%8D%E6%95%88%E6%9E%9Cprimacy_effect
  3.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6%96%B0%E8%BF%91%E6%95%88%E6%9E%9Crecency_effect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Alternative blindness] 選擇性盲從

如何做出做適合自己的最佳選擇?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又稱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語的有得必有失。例如: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選擇。那麼在圖書館看書學習的機會成本是失去了該次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享受電視劇的機會成本是失去了在圖書館看書學習所得到的東西。
在面對有限的資源時,必須做選擇,而做選擇所要付出的最高代價就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人們在做決策時真正考慮的「成本」。衡量機會成本可作為個人或群體做抉擇的依據、將資源做最有效率的使用。使用有限資源時所需注意的隱含成本或代價。

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曾說:「在時間允許下,我們會把每一項交易與次佳的選擇相互比較,即便這意味著更多的工作。」
我們的生活中,例如:政客們、銷售者、宣傳者等,常具有選擇性盲從,其是指我們常常忘了用有系統性地比較次好的選擇建議。

心得:
人是有血有淚的感情動物,有時會隨著感覺走,有時會藏著一些驚奇與冒險,若有充裕的時間下,可以用多方案的評估是衡量每個選擇的成本,評估方案時,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需求,看到一些選擇性成本的隱藏性成本及選擇成本,期許改進拖延的習性,為自己選擇最適合的最佳方案。